一塊晶硅薄片,是如何變成太陽能電池的?帶著這個疑問,本報記者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來到愛康車間。
進入愛康生產車間有一套嚴格的規矩:在更衣室內,參觀者必須穿上防塵衣、帽子、口罩和鞋套,再進入多人雙吹風淋室吹上幾十秒后,才能進入生產車間外的走廊。“晶硅電池片生產對環境的要求很高,如果一個指紋印在上面,這塊電池板就只能廢棄處理了。”工作人員說。
在走廊盡頭的第一個房間,透過鑲嵌在墻體中的玻璃片,可以看到一張張薄如蟬翼的硅片有序地疊放在方形間隔中。在清洗、風干后,將進入擴散環節。
“作為原材料的硅片純度高達99.9999%,純度太高無法發電。擴散的過程就是將磷、硼等元素導入硅片,形成正負電子。”該工作人員介紹,在這個環節,車間工人的穿著要求更為嚴格,“全身包得只能露出眼睛。”
擴散完成后,為了減少表面反射,更好吸收太陽光,增加電池的短路電流和輸出,需要在硅片表面沉積一層氮化硅減反射膜。之后通過壓印的方式,將工業銀按預定的圖形印刷在基板上,從而在電池表面形成正、負電極,導出電流。最后經過快速燒結,燃燒掉硅片與銀電極之間的有機樹脂粘合劑,使上下電極歐姆接觸后,晶硅電池片便制作完成。
“電池片出廠前還將進行測試分選,按每塊電池片的轉換效率歸類后,由人工將出現刮痕、指印污漬的電池片篩選出來報廢處理,其余合格品就可以包裝銷售了。”工作人員說。
閱讀本文的還閱讀了
雙人三吹風淋室
風淋室在正規一次性餐盒生產車間的應用
資料整理:趙德平@青島維斯特電子凈化設備有限公司,轉載請注明出處.
0532-8227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