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淋室在中航工業集團的應用
發布時間:2015-04-30 點擊次數:2498次
工控摘要:清晨,進入生產線的門前,郭巧玲把最后一縷長發塞進工作帽里,并用兩個發夾別在兩邊固定好以防工作中滑落,然后走進風淋室,經過全身風淋后走向生產現場。這個微小的細節,是中航工業慶安舵機裝配生產班組,20名女員工每天投入工作時的第一個步驟。
這個以女性為主體的班組,承擔著航天舵機產品的裝配、調試等重要任務。她們中有公司級“質量先進個人”劉芳軍,有“三八創新能手”陳羽,有“優秀共產黨員”郭巧玲,說起這些,她們都一口咬定,這都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更是集體的寫實與光榮。她們始終將質量意識教育放在班組管理的首位,充分利用質量分析會、班前會、員工交流會等形式,不斷加強員工質量意識教育。用她們的話說,班組的質量教育不是“百米賽”,而是“馬拉松”。
曾經有一套外場返修品,產品外觀上有約1mm見方點狀漆層脫落的現象,這不易察覺的細小缺陷竟沒有逃過她們的“火眼金睛”。結合前期產品質量案例,她們在班組內開展了以強化實物外觀質量的整頓活動,通過案例收集、分析,細化了關鍵工序生產節奏,完善班組內控要求,明確規定了操作者搬移產品時的正確動作及產品接觸部位。
班組24名成員中有17名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從年齡結構上形成老、中、青結合的最佳結構。在這個團隊里,老員工將經驗、技能毫無保留傳授給新員工,新員工大膽提出意見,將經驗與創新巧妙結合在一起,優勢互補。班組成員利用軍代表到機加車間提交零件的機會,一同前往機加現場進行學習和交流,動態掌握兄弟單位關鍵零件生產狀態,認真傾聽用戶代表講解關鍵零件質量控制要點,相互交流零件精度對裝配的影響,從而使裝配過程中遇到的零件質量問題大幅降低。
班組全體員工始終認為,要成長要發展就要學習,她們利用一切機會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2010年6月班組2名操作工人到北京參加了中航工業組織的釬焊技能培訓,2011年8月班組2人分別參加了北京中航大學舉辦的生產班組長培訓和成都舉辦的精益改善培訓,1人參加了精益六西格瑪培訓。濃厚學習氛圍的形成讓班組學習成效碩果累累。
2010-2011年,班組開展攻關創效活動。班組成員與工藝技術人員進行細致分析,通過大量具體的驗證工作,最終成功用工藝用油(工藝油可反復過濾使用)代替產品調試時的新油,使每臺產品節省新油1.25Kg,經此項2011年已節約費用65萬元。2011年班組共提出合理化建議18項,完成技術攻關2項,現場改善6項,“電動機電流穩定性”QC小組,因成果顯著在公司QC小組活動中獲得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