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號探月之眼生產離不開風淋室呵護
發布時間:2015-04-30 點擊次數:3946次
摘要: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創建于1958年,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唯一專業從事激光光電領域的研究和生產機構,是中國激光行業協會理事長單位,是我國率先從事軍用激光技術研究的專業研究所,曾創造了中國激光史上的“六項第一”,是我國激光技術領域的開創者之一,目前該所在職職工10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800余人,30%以上擁有碩士以上學歷,國家“千人計劃專家”3人,3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目前該所承擔了我國國防領域武器裝備中大部分的激光產品及系統的研制及生產任務。是我國激光光電領域唯一具備從源頭的基礎材料、基礎器件、核心部件、激光器到應用整機直至系統全技術鏈和產品鏈的完整研發和生產能力的綜合性科研生產機構。
50余年來,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先后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4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70余項,省部級鑒定成果300余項,30多項科研成果轉移工廠形成激光產業群體。
【院校實驗間】
去年,“玉兔”號月球車成功降落月球,其搭載的硅雪崩光電探測器如“眼睛”一般指引著“玉兔”號的前進
不久后,警察通過智能識別監控系統,在茫茫人海中自動識別鎖定犯罪嫌疑人
多項發明斬獲
中國科技界“奧斯卡”
以上兩項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技術均出自于一棟“其貌不揚”的樓房內,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的激光探測器實驗室便坐落于此,但是提及這個實驗室,國內外無不驚嘆。經過40余年的潛心研究和發展,實驗室眾多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國在該技術領域的國際地位,其中多項發明還斬獲了具有中國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國家發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
雪崩光電探測器
走進西南技術物理研究所激光探測器實驗室的院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棟小樓和茂盛的苗木,從外表看,其貌不揚,但是當記者走進樓房,卻發現因實驗室坐落這里而“別有洞天”。
進入實驗室之前,需要換上專業的無塵服,經過風淋室的凈化除塵,才能進入實驗室里面。“馬路上的無塵級別是百萬級,這里要求萬級,為馬路上的百分之一。”實驗室主任蘇潔梅介紹說,這么高的要求其目的是為了保證環境潔凈度和試驗的準確性。“如果不在無塵實驗室,一顆灰塵落到電硅元器件線條上,該器件就有可能報廢。”
走進實驗室內部,各個試驗間設備運行、燈火通明,科研人員正在試驗間內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經過40余年的發展,激光探測器實驗室已成為國內相關領域的翹楚,特別是實驗室首先研制成功硅光電二極管激光探測器,至今為止也是全世界能用此技術開發、生產雪崩光電探測器的極少數單位之一。”回想起實驗室的發展歷程,蘇潔梅頗有感觸。
“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發可以說是從‘廁所’里飛出的成果。”她解釋,上世紀70年代,實驗室啟動了對雪崩光電探測器的研究實驗,但由于當時條件有限,缺少場地,科研人員便找了兩間廁所拼成實驗室進行科學研究。就是憑著“不服輸”的精神和毅力,九年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測器終于被研制出來。目前的探測器品種不斷豐富、性能大幅提升,填補了國內該領域一個又一個的空白。
如今,實驗室由當初的8名技術人員發展到130多名各類技術專家,實驗室先后承擔了國家2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多項發明獲得了具有中國科技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國家發明一等獎以及國家科技進步獎,目前正承擔著多項國家“核高基”重大專項任務。
硅雪崩光電探測器
“玉兔”號月球漫步自由行走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今,實驗室是國內唯一一家能生產硅雪崩光電探測器單位,也是少數世界上擁有該項技術的單位。”蘇潔梅表示,該項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到我國航空航天領域,嫦娥1號、2號、3號都應用了該項技術。“而去年12月降落于月球的‘玉兔’號月球車,便使用了該探測器件,其作用就是充當‘玉兔’號的‘眼睛’。”蘇潔梅解釋說,該探測器首先對光線進行接收采集,然后轉化成電信號,后臺元器件再對電信號進行分析,使“玉兔”號能“看見”外界的景象,行走中避免撞到障礙物。“我們還對雪崩光電探測器進行了老化試驗,在高溫通電環境下進行工作穩定性檢測,經過3000個小時的檢測器件也沒損壞,由此推斷出,該器件的壽命在200至300年。”蘇潔梅驕傲地說。
此外,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多象限探測器也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沒對該探測器進行研發之前,我國主要依賴于從國外進口,但是價格奇高。上世紀90年代初,實驗室開始著手該探測器的研發,歷經10余年的努力,2004年終于研制成功,一舉打破國外企業長期壟斷的局面。“在未來,激光探測器實驗室還將滿足國防、航天和重大科研項目技術領域對高性能激光探測器的需求,依托現有科研技術儲備,緊密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研究新一代高靈敏、高精度激光探測器,努力形成國際領先的激光探測器科研水平,保障并促進我國激光技術的應用和發展。”蘇潔梅表示。
激光監控系統
茫茫人海“一眼鎖定”犯罪嫌疑人
“我國邊境線上,在茫茫夜色的掩護下,一群犯罪分子正準備悄無聲息的潛入,與此同時,在邊境線上的全天候智能監控系統響起報警聲,短短數分鐘,邊防戰士便如神兵天降般出現在犯罪分子面前……”這一幕并不是電影片段,而是已成現實。在實驗室二樓,該所信安公司副總經理楊華向記者介紹了所研發的全天候智能監控系統,并介紹了他們所承擔的“十二五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陸地邊防信息化管控系統建設的任務情況。通過雷達預警、紅外成像、圖像處理、智能識別與跟蹤等技術,智能監控系統可對可疑目標實現自動報警和識別,并融合先進的通訊指揮系統、實時態勢顯示系統,快速處置警情,實現遼闊邊疆全天候的智能管控。
“與傳統的監控系統相比,該系統具有監控范圍廣、智能化水平高、高清晰成像、全天候、無人值守等特點,而其中的智能識別技術在民用安全防衛領域更是有著廣闊的前景。比如警察要在茫茫人流中鎖定抓捕罪犯時,不用再四處奔波、蹲點守候,只需根據所獲取的犯罪嫌疑人照片、體貌特征等輸入監控系統數據庫,通過高清成像、人臉識別等技術,便能在人流密集的車站、廣場等,自動捕獲鎖定犯罪嫌疑人,并實現自動報警,同時智能行為識別技術還可對可疑態勢進行提前預警。”
“與研仿國外技術成果不同,該項技術是我們耗費十余年時間,經過一次次試驗,自主研發出來的,該系統識別率高、智能化水平高,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目前正在幾個大城市進行試點應用。”楊華表示,為了不讓研究成果躺在實驗室里睡大覺,正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根據客戶的需求,加緊推動向民用領域的應用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