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市場上的豆腐一斤不到3塊,如果10塊錢一斤你會買嗎?近日在馬欄市場上出現這種“天價”豆腐,不過如果嫌貴,可以切一斤拿回去先吃,感覺不是那個味不用回來付錢。無論是對于付錢購買者,還是先行體驗者,都會得到一封信,這一現象引起很多人的好奇。據了解“豆腐哥”為恢復鹵水豆腐的本來面貌,反復研究歷時一年半。
菜市場現十元一斤“天價”豆腐
昨天,有一條關于“豆腐”的信息在網上格外引人注意,發帖者“小導演王昀光”稱朋友在馬欄市場發現十元一斤的豆腐。發帖者同時在微博中透露,無論是付錢購買者還是先行體驗者,都會得到“豆腐哥”的一封信,里面還裝著嶄新的一元真鈔,這是鬧哪樣?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嫌貴,可以切一斤先拿回去吃,吃好了改天把錢送來,但要是感覺不是鹵水豆腐那個味,可以不付款。
從發帖者公布的信件來看,筆調幽默,不像是出自小商小販之手,信中直言食品安全問題,更發出“食品安全真的與價格無關嗎”這樣的疑問。
記者昨日中午來到了菜市場。“上午2小時賣光了,下午三四點能出攤吧。”附近商家告訴記者。記者看到這個攤位非常小,但是寫著“起來,不愿被食品毒害的人們”的條幅格外引人注目。
記者突然造訪車間經過一系列消毒
此時已經有不少網友慕名而來。發現還得等倆小時,記者根據信件上留的地址直接奔了過去。14時,記者找到時,穿著白大褂,水鞋,戴著頭套的工作人員正在準備往市場運豆腐。
記者要求進加工車間看看,對方欣然接受,雖然此時制作已經接近尾聲,進去之前,記者仍需要換上和工人一樣的行頭――洗手消毒后換上白大褂白水鞋,戴上一次性頭套和口罩,進入車間前還得在風淋室和消毒池中對衣服和鞋子再次消毒。廠房內,無論是熬漿的鍋還是壓豆腐的缸,包裹地面,屬實很干凈。由于制作已經完成,記者沒能看到其制作過程。
“要想走得遠得靠顧客口碑相傳”
記者找到了這家企業的負責人――張宏元。“在網上有,什么網上,我事先三令五申不讓他們在網上發布有關的信息。”這是記者說明來意后,張宏元的第一反應,他堅決地否定了營銷炒作一說,而且他告訴記者“產品過度包裝和炒作真應該降降溫了,把精力應該放在研究質量的極致上”。
采訪中,張宏元告訴記者,自己本身就從事互聯網行業,他覺得在自媒體發達的今天,產品靠炒作,企業還停留在信息控制的思想上,雖然起得快,但是淡出的也快,要想走得長遠,還得靠顧客口碑。因此他絕對不會炒作。
隨時歡迎參觀加工車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試營業三天來,豆腐的供應量每天在300斤左右,頭兩天試吃的多,很多人回頭把錢送了過來,資金回籠近3000元,目前仍在回籠中,而前天近七成的顧客選擇了現金消費,“這讓我們看到大連老百姓的誠信,看到人們對健康食品的追求”。
在這封給消費者的信中,提到水――取自山里地下深井200米;豆――采用非轉基因大豆;漿――人工火鍋熬制;料――鹵水點成。
但是,這些宣傳如何讓人相信呢?張宏元說,舌尖的感覺比任何都敏感,消費者吃過后會有判斷,若有質疑,他隨時歡迎來車間參觀,“車間現在也在調試攝像頭,很快人們就會實時看見加工過程”。而他似乎也不急于讓人相信,他說“交給時間來檢驗”。
老板是搞互聯網的,為啥賣上豆腐?
一次偶然經歷關注食品安全
干互聯網的人如何做起了豆腐?這也是個讓人好奇的問題,采訪中張宏元說,一次,他和朋友開車誤入一處平房區,一個冒著煙的屋子讓他瞥了一眼,那一幕至今他仍難忘――昏暗潮濕污水橫流的小破房中,擺放著各種豆制品,而且他還瞥見了醫院用來固定肢體的石膏,“雖然咱沒看到人家用石膏,但是一個豆腐坊里出現這樣的東西難免不合適”。閑聊的兩三分鐘中,坊主告訴他這些豆制品供應給菜市場。“我當時就想,很多食品商家互相并不認識,為何都這么干,簡直弄成了‘人人害我,我害人人喊打的怪圈’。 ”他說。
“食品安全真的和價格無關嗎?”
正是這次經歷,讓他打算從互聯網轉向食品行業,并且要對食品安全發出呼喚。
干之前,他還特地在社區召集家庭主婦調研,“豆腐超過5塊錢能吃嗎? ”面對這個問題,眾人給出的答案竟是“你別干了,肯定賠,人家都兩三塊錢一斤,那么貴誰買”。
但這些也沒有動搖他的決心,決定之后,為恢復鹵水豆腐原來的面貌,他花費近一年半的時間進行反復研究,這其間在北三市農村找了不下50位豆腐工匠,在食材和制作工藝方面汲取眾人所長。
他告訴記者,鹵水豆腐再做也做不出花來,自己只追求在口感上做就做到極致。當終于研究出成品時,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是退是進,又成為他糾結的問題,“干件有意義的事兒”讓他再次拿定了主意。
不走高端路線堅持在菜市場
10塊錢一斤,無疑是豆腐界的“白富美”,朋友建議他走高端路線,進超市或商場,可是他堅持在菜市場。在試營業期間,考慮到價格問題,他決定使用體驗式消費方式――感覺貴,可以先拿回家吃,味道不對不用給錢,信封中會有一元新幣;現金付款,信封中會有10張一元新幣。
如此一來,豈不成了免費的豆腐?張宏元不這么認為,他強調“在市場上招呼吃免費豆腐,背離了團隊的初衷,也失去了意義”。“第一次就能拿錢買,無論是花十塊還是幾十塊,這是對我們的信任,我們回饋消費者10元,這是我們對信任的一種感恩。”他說,“讓你先拿回去吃,是我們對自己產品有信心,對你表達了信任,我們希望用信任換信任,用良心換良心。 ”
半島晨報、海力網記者于雅坤
“就是小時候敲梆子賣的豆腐味”
昨日16時,記者來到了菜市場,穿著統一制服的工作人員正在忙著張羅,兩名女子一共買了70多元的豆腐,得到兩封信,她們前兩天剛買過,這次也幫別人帶了些。
“價格確實高,但是它干凈,不像那石膏做的,總覺得牙磣,你沒在農村呆過,就是我們小時候在農村吃的那敲梆子賣的豆腐味。 ”女子說。
一位老人在攤位前徘徊,“豆腐哥”割一塊讓拿回去先吃,并一再叮囑若不認字,一定要讓人讀信給她聽。
0532-8227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