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約百米,寬約20米。中間是長長的平臺,平臺的兩頭,是兩個外直徑1米多的測量裝置。四周,放著七七八八的零部件。7米高的天花板兩旁,是可移動的行車。這不是普通的廠房。因為,進來之前必須穿戴特制的工作服。經歷一番風淋室,吹盡身上的灰塵后,才被允許打開那道厚厚的鐵門。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在地球之外的330公里處,完成了舉世矚目的“太空之吻”。而你可曾知道,之前的“彩排”——在地面的1101次對接試驗和647次分離試驗,就是在這間廠房完成的。
日前,記者來到了這間傳奇的廠房。三名參與研發對接機構的青年科研者,回憶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哈工大畢業的趙蔚進上海航天局頗有些“傳奇”色彩。原來,他在碩士研究生讀書期間,就曾跟著導師參與過一些航天工程項目。也正因如此,畢業那年在學校的招聘會上,僅僅與上海航天局805所專家面談了5分鐘,就被當作人才“挖”到了上海。而與此同時,另一家北京的研究所也向他拋出了繡球。“最終,我還是選擇了上海。因為我覺得這里更有挑戰,更因為那個招我的人,就是搞對接機構的,嘿嘿。”趙蔚憨厚地笑了笑。
于是從2006年起,趙蔚加入了對接機構的研制團隊。和前輩師傅們一起,在這間緩沖實驗室里,流下了自己辛勤的汗水。
“做工程項目,跟在學校里做設計太不一樣了。有些問題,你在圖紙上根本想不到;往往實踐之后,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談起研制的情形,趙蔚不斷地感嘆。
遙測信號冗余碼報錯,捕獲傳感器卡死……在研制期間,曾出現了一次次問題。然后查找原因,故障定位,制定解決方案,試驗驗證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最后完成問題歸零。他們自己也已經數不清,這樣的歸零已經進行了多少次。國慶、元旦、春節……在那些忙碌的日子里,這些都已經不再算假期,而只是載人航天工程進程中的一個日期符號。
這樣的情形,劉仲經歷得也不比趙蔚少。一次,內部測試顯示,對接機構某個批次的電機質量不合格。而這,正好是劉仲分管的領域。求助的電話,一個緊跟一個。剛剛從外地回上海的劉仲顧不上休息,又接著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相較以前,天宮一號、二號,神八、神九、神十的研制生產期較密集,因此,給大家帶來了一定困難。比如說,零部件分屬不同廠家生產,沒出事還好,一出事,真有點顧此失彼的感覺。那段時間,我經常失眠,半夜里會莫名地驚醒,最怕錯過了電話,最怕鈴聲完后是壞消息。”
盡管自己很焦慮,但劉仲總是在外人面前一臉鎮定。面對焦急得快崩潰的電機廠負責人,他一邊柔語安慰,一邊耐心地與師傅們一起找問題,排摸故障,渾然不覺那個廠長與師傅們個個比他年齡要大。
2011年11月1日。和以往不同的是,神舟飛船沒有在傍晚啟程,而是被安排在凌晨,只為了能夠準確地追尋天宮的足跡。而彼時,錢在北京飛控大廳內的操作臺前,趙在酒泉發射中心的戈壁上,劉在上海家中電視機旁。到了3日對接時,趙蔚也來到了北京飛控中心。只不過錢海鯤在崗位上值勤,而趙蔚站在大廳后面,見證了歷史時刻。
閱讀本文的還閱讀了
雙人三吹風淋室
資料整理:趙德平@青島美特斯凈化設備制造公司(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