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制作室也需要風淋室
身份證人人都有,不過這張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卡片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卻鮮為人知。3月23日,“警營開放日”,位于肥城路的市公安局居民身份證制證所成立 24年來首次對外開放。在全副“武裝”后,記者進入這一無塵流水線,揭開這一“保密車間”的神秘面紗。據介紹,出于保密需要,制作身份證的下腳料都需要完全粉碎后再處理。
進車間不能帶一絲灰塵 23日上午10時許,居民身份證制證所的大廳里站滿了眾多前來參觀的市民。“這里從來沒有這么熱鬧過。”一位工作人員說。這處為島城市民制作身份證的車間成立于1987年,24年來一直處于保密狀態,這次是第一次公開亮相,其中涉及到的一些特殊環節,仍然還是保密內容。
想進入車間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車間要求無塵環境,記者戴上帽子、穿上防護服和鞋套后,才得以進入車間的入口——風淋室。這間勉強能擠下6個人的小屋里,除了前后兩道玻璃滑軌門外,兩側是布滿出風口的“風墻”,玻璃門關閉后,“風墻”開始猛吹一陣冷風。據工作人員介紹,為了確保身份證在制作過程中不受灰塵污染,進入車間必須經過風淋室的“風洗”,將身上的浮塵全部吹掉,而“風墻”吹出的冷風是經過層層過濾的,以保證無塵。
制證下腳料都得粉碎處理
與多數人想象的不同,身份證并非一張一張制作出來的,而是一次8張在同一底板上同時上線,需要經過12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就是數據核驗,工作人員在電腦前,對需要制作身份證的照片一一核對。確認照片和信息無誤后,數據被打包發送到一間玻璃房進行“膜打印”。在這間仍然處于保密的玻璃房內,工作人員將身份證上的照片、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通過激光打印到一張特殊的透明膜版上,一張膜上有8張身份證的信息。
隨后,將制好的膜版與底板進行初定位。底板就是身份證上除去文字、照片的雛形,內含芯片,膜版和底板都是公安部統一配發的。工作人員將膜版覆蓋在底板上,確定位置無誤后,由機器將膜上的9個點定在底板上。隨后,半成品的身份證被送到另一部機器。而所有的下腳料,都必須經過徹底粉碎后再進行處理。
身份證成型后還要“喚醒”
帶有文字和照片的膜版在初定位到底板上后,身份證就已經初步成型,但還需要進行裁切。在送到平壓沖切機器上后,一版8張的身份證需要先經過133℃高溫的預加熱,再經過 166℃的加熱,隨即再進行冷卻,接著由沖壓機進行裁切,在經過這一系列的工序后,一張一張身份證就從機器中傳送出來。
此時的身份證雖然看上去已經是成品的,但還缺少最關鍵的一道工序,就是“喚醒”身份證。原來,每張身份證的內置芯片都寫入了可讀信息,身份證成型后,需要送到“電寫入系統”,經過核驗無誤后,才正式下線,此時的身份證已經與市民拿到手里的身份證無異。
資料整理:青島美特斯凈化設備有限公司 趙德平
0532-82275046